摘要:地名是民族文明史的記錄和見證,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。地名不僅標識著不同種類的地理實體,而且還承載著普通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,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??甲C地名文化的形成和發(fā)展的背景,理清地名歷史脈絡,探尋古老地名和傳統(tǒng)地名生命力猶存的真諦,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。
地名是民族文明史的記錄和見證,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。地名不僅標識著不同種類的地理實體,而且還承載著普通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,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。考證地名文化的形成和發(fā)展的背景,理清地名歷史脈絡,探尋古老地名和傳統(tǒng)地名生命力猶存的真諦,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。
文章配圖 夏季視野下的慶陽黃土塬 攝影師/龍只
本文主要對慶陽市境內的縣(區(qū))地名來歷脈絡加以研究探尋,以期與同仁共享其中的樂趣,表達幸福歸屬之情。
一、西峰
“西峰”乃“西戎”之轉音。西峰來歷應取自于秦霸西戎的故事,今日之秦霸嶺即秦穆公會西戎、北戎之地(《清順治慶陽府志·山川》,511頁)?,F(xiàn)今秦霸嶺有,而西戎無。西戎乃春秋時對今慶陽一帶少數(shù)民族的稱呼。早在堯舜時代,這塊地盤為禹貢雍州屬地之一部,這里是一個多民族地區(qū),戎族存在時間較長,先后有“戎翟”、“昆戎”、“彭戎國”?!稇c陽府志》記載,周定王八年(前461年),秦與韓、魏“剪滅諸戎”,實際未被消滅?!独ǖ刂尽酚?,“寧、原、慶三州為義渠戎之地,周祖不窋公劉居之”。周定王三十五年,秦厲公伐義渠戎。秦始皇時,蒙恬領兵掠地,西逐群戎。唐初征服吐蕃,原在青海的黨項族被迫遷入慶陽、寧夏、陜北一帶,慶陽一帶仍是“西戎”聚居地。唐以后,特別是經過五代和宋,由于連年戰(zhàn)爭、饑荒,移民遷徙,漢族大量入慶、原、寧諸州,異族漢化,這里逐漸形成以漢族為主的地區(qū)。北宋時,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與宋對抗,掠城占地,向原州、慶州進兵,成為漢族和西夏民族爭奪對峙的邊境要地。慶陽曾是古代諸戎繁衍之地,宋朝廷仍視為“戎”地,西夏爭奪犯境,宋則派兵抵抗。北宋中心在黃河中下游及南方廣大地區(qū),相對于宋都東京而言,慶州一代仍屬于西戎。
西峰的名稱來歷較晚,明洪武年間始有西峰之稱。成于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的《慶陽府志》安化縣的村市中有石社、溫泉、董志、赤城、驛馬關等村鎮(zhèn),尚無西峰的名字出現(xiàn)。明代洪武年間開始,西峰逐漸成為西安北去寧夏的要沖和商貿集散地,而董志、驛馬的商貿集散地位置漸被后來發(fā)展起來的西峰取而代之。“(清同治)五年夏六月,回勇至西峰鎮(zhèn),統(tǒng)張在山馳御”(《慶陽府志續(xù)稿》172頁),證明在清同治年間(1862—1875),已有了西峰鎮(zhèn),經晚清直到民國,發(fā)展成為隴東重鎮(zhèn)。1935年成為甘肅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,1949年成為慶陽地區(qū)行政公署所在地,1985年成立縣級西峰市,2002年為慶陽市所在地,西峰市改為西峰區(qū)。
有一種說法,西峰得名和藏官寨(寨子城)有關,寨子城是最早的城,為明嘉靖年間陜西布政司下屬參議陳其學所建。陳其學,山東登州人,進士出身,為防御侵犯,由陳其學督工,嘉靖三十年,筑起了赤城堡、溫泉堡、秦霸嶺堡,秦霸嶺堡俗呼為張官兒寨(明嘉靖慶陽府志141頁)。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陜西慶陽一帶發(fā)生了大地震,其后十多年,水旱蟲災連年不斷,官吏橫征暴斂,民不聊生,農民起義烽起,慶陽、銀川一代動蕩不安。“套騎二萬,入環(huán)慶,殺傷人以數(shù)十萬計”(慶陽縣志)。寨子城筑成不久,即更名為藏官寨。明萬歷時,安徽鳳陽府定原縣人張?zhí)?,號西峰,在慶陽府任百戶長,因行伍變遷,棄官定居于藏官寨,樂善好施,祈雨拜佛,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,深得百姓愛戴,人們就改藏官寨為張官寨,將寨子城外的村子“西戎”轉音呼為“西峰”,以紀念這位大好人。
在其附近,驛馬、彭原都在漢唐時有之。董志鎮(zhèn),乃四達通逵、貿易輻輳之地,明嘉靖二十七年參政汪尚寧筑董志堡(明嘉靖慶陽府志141頁),說明在明時已有此名。清同治年間,左宗棠平定回民起義之后從安化縣析董志縣,以董志為整個大原命名,使董志塬聲名遠揚。
二、慶城
慶,以禮表示祝賀之意。慶陽地名來源于周先祖不窋竄于此,孫公劉“復修后稷之業(yè)”,使“行者有資,居者有畜積,民賴其慶”。此郡位值北山之南,故曰慶陽。(明嘉靖慶陽府志·地名,24頁)
“慶”繁體作“慶”,《說文解字》曰:“慶,行賀人也。從心從夂。吉禮以鹿皮爲贄,故從鹿省。” 清代段玉裁注:“賀,以禮相奉慶也。從心從夂,謂心所喜而行也。吉禮以鹿皮爲摯。士冠禮,聘禮,儷皮。”由此可見,慶的原始意義是,因為他人有好事有吉利的事,用鹿皮做禮物以示祝賀,非常真誠虔誠,說明“慶”與游牧打獵生活關系密切。“慶”字最早出現(xiàn)于周先祖的第四代“慶節(jié)”名中,也是一個例證。
夏時,周先祖不窋在此地建北豳城,教民稼穡,樹藝百谷。秦時置北地郡。隋開皇十六年置慶州,隋末起,宋、元、明、清相繼設置府、州,沿用弘化、順化、安化縣名,縣城位于州治內。1913年廢除府、州,安化縣改為慶陽縣,2002年慶陽地區(qū)改為慶陽市以后,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。
慶者,賀也,以禮相奉慶也。以“慶”命名,也是慶陽一代古老淳樸民俗民風的體現(xiàn)?!妒酚?middot;周本紀》:“公劉雖在戎狄之間,復修后稷之業(yè),務耕種,行地宜,自漆、沮度渭,取材用,行者有資,居者有畜積,民賴其慶。百姓懷之,多徙而保歸焉。周道之興自此始,故詩人歌樂思其德。公劉卒,子慶節(jié)立,國于豳。”“民賴其慶”,即由于公劉“復修后稷之業(yè),務耕種,行地宜”,使“行者有資,居者有畜積”老百姓感激他,依靠他,以禮相奉慶,詩人歌樂思其德。此后,公劉的兒子也取名“慶節(jié)”,當與此有關。并不是取得什么勝利而慶祝之意。
三、寧縣
“寧州”,因“公劉惠澤丕布,黎庶以寧” (明嘉靖慶陽府志·地名,24頁)而得名。
“寧州”、“寧縣”取“使州縣安定”之意。
寧縣,漢置泥陽縣,東魏置華州,尋改置班州、邠州、豳州、寧州,晉建興間沒于戎(明嘉靖慶陽府志·建制沿革,20頁)。唐、五代、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皆為寧州。1913年寧州改為寧縣。
寧的繁體字為“寜”或“甯”,寜本作“寍”。從宀(mián),從心,從皿。表示住在屋里有飯吃就安心了。后世假“寜”為“寍”,“寜”行而“寍”廢。今用“寧”字作“寜”簡化字。“寧”本讀zhù,是“貯”的本字,本義為安寧、平安之意。
在這里意思是“使…安定”,寧州,使州縣安定。如:寧人,即安定民眾;寧邊,即使邊境安定。魏晉時,這里是匈奴、鮮卑、羌、夷、胡和漢族雜居之地,頻歲饑疫,民族之間經常發(fā)生沖突或戰(zhàn)爭,改名“寧州”即取“使州縣安定”之意。寧州,山川險固,為關輔保障。(《清順治慶陽府志·形勝》507頁) “聯(lián)絡關隴,襟帶邠岐,川谷高深,地形險固。嶺北有事,州每當其沖。秦并義渠,漸啟榆中之塞;唐保豳寧,卒挫吐蕃之鋒。《志》稱易守難攻,信矣”(《乾隆新修慶陽府志》64頁)。
四、 環(huán)縣
環(huán)縣,因水流繞城西委曲環(huán)抱而得名。“河水縈回環(huán)抱,故名” (明嘉靖慶陽府志·地名,24頁)。
“隋初,改置環(huán)州”(乾隆新修慶陽府志54頁),這是環(huán)縣第一次用“環(huán)州”命名。后周廣順二年三月(952年),因避太祖郭威之諱,改威州復為環(huán)州,“環(huán)江,在縣西二里,委曲環(huán)抱,石橋交跨,小港分流”(乾隆新修慶陽府志71頁)。此處對環(huán)江的介紹僅僅是縣城一段的描述,不夠準確詳實,作為一條河流,應該全面注明發(fā)源地、流入地、長度、流向、徑流量、流域面積等?!董h(huán)縣地名資料匯編》講環(huán)縣因“環(huán)江流繞城西委曲環(huán)抱而改名”,殊不知五代唐宋之時,還沒有“環(huán)江”這個名稱,叫“馬嶺水”(漢置馬嶺縣),怎可能用“環(huán)江”來命名呢?不論城西這條河或者水叫什么名字,一條河環(huán)繞西北、西面、南面,“水”與“城”委曲環(huán)抱卻是不爭的事實。因為這種山川形勢,這個城叫“環(huán)”就是順理成章、自然而然的事,設州即叫環(huán)州,設縣即為環(huán)縣。此后,馬嶺水因馬嶺縣的廢止也漸漸退出人們的記憶,環(huán)江的名稱叫得越來越響了。應該說,環(huán)江因“環(huán)州”“環(huán)縣”而得名,不是“環(huán)州”“環(huán)縣”因環(huán)江而得名。至于為什么叫“江”而不叫“河”或“水”,則反映了干旱地區(qū)人們對水的渴望和寄托,希望它像濕潤地區(qū)的江一樣奔騰洶涌,長流不息。
在此前后,還有幾處叫環(huán)州的,最容易造成混淆的是隋唐時期屬靈州的那個環(huán)州,實際應寫“環(huán)洲”,地點在今天寧夏中寧縣東北的鳴沙鎮(zhèn)。那個環(huán)州,是隋開皇十九年(599年)改會州置環(huán)州的,“以大河(今黃河)環(huán)曲為名”,此處確實“西枕黃河”,而且“人馬行經此沙,隨路有聲,異于余沙,故曰鳴沙”,后來很多人在考證環(huán)縣建置沿革時,誤以為此環(huán)州就是環(huán)縣之環(huán)州,并且將會州、鳴沙等地名附著于環(huán)縣。
環(huán)縣在古時稱“方渠”和“通遠”。“方渠”這一地名漢時就有了,唐中宗景龍元年(707年),又分馬嶺置方渠縣(縣治移至今縣里),歸屬慶州,直到后晉天福四年(939年),升威州治于此停止,使用時間達一千年左右。環(huán)州在五代周后期,曾降州為通遠軍。通遠者,通向遠方之意。北宋時期,“通遠”是真正意義上的邊關。通遠其名,從五代到宋、金直至元至元七年,是一個縣級建置。“通遠”地名使用了三百多年。
五、鎮(zhèn)原
據(jù)《元·地理志》載,蒙古至元七年(1270年),鎮(zhèn)戎州與原州合并,取鎮(zhèn)戎州的“鎮(zhèn)”與原州的“原”,起名鎮(zhèn)原州,州治定在臨涇縣城,即今鎮(zhèn)原縣城。鎮(zhèn)原州當時轄臨涇、彭陽、東山、三川4縣。
據(jù)《明·地理志》記載,洪武二年(1369年),明朝廷將鎮(zhèn)原州降格為縣,把州西的部分地盤劃歸固原縣,鎮(zhèn)原縣以州城為縣城,隸屬鞏昌府,后改屬平涼府,清乾隆四十二年改屬涇州,民國初改屬涇原道,1926年直屬甘肅省政府,1928年屬甘肅省第三區(qū)西峰專署,1949年屬甘肅省慶陽地區(qū),2002年隸屬慶陽市。
鎮(zhèn)原州的前身——鎮(zhèn)戎州。北宋初年,西夏逐漸強盛起來,隴山地區(qū)一線成為宋、夏交界地帶,戰(zhàn)略地位越來越重要。起初,宋王朝襲用舊制,在山內建有渭州(今平涼)、涇州(今涇川)、原州(今鎮(zhèn)原)。宋夏發(fā)生好水川和定川寨之戰(zhàn),宋軍連連失利,引起朝野關注。宋廷接受王堯臣的上奏,加強了宋、夏交界一帶的軍事力量,建立了軍政合一、平戰(zhàn)結合的相當于縣級的軍政機構——軍,以保境安民。宋太宗至道三年(997年),把原州所屬平高縣劃割出來,成立了鎮(zhèn)戎軍。
鎮(zhèn)原州的前身——原州。原州是北魏正光五年(524年)所置。轄境相當于現(xiàn)在甘肅的鎮(zhèn)原、平涼和寧夏的彭陽、固原一帶。州治開始設在高平縣,北周改名平高。唐朝末年州治遷到臨涇。五代、北宋時原州仍在臨涇。《平涼府志》記,大原為“鎮(zhèn)原縣古大原也”,大原立州即稱原州。
六、華池
華池,水名。“在縣(合水)東北一百里,源出保安縣,流入鄜州界洛河”(《清順治慶陽府志·山川》516頁)。即今之葫蘆河,是北洛河的主要支流,上游稱二將川,先后有荔園堡川、大鳳川、豹子川、平定川、苗存川等幾條水注入,入富縣后匯入北洛河。在古漢語中,“華”即“花”,華池的意思是像花一樣美麗的池水。華池河沿線水流蜿蜒曲折,山川秀美,鳥語花香,四季景色各異。
關于華池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。傳說王母娘娘有兩位侍女,很得娘娘歡心,王母準許她們下界游玩。兩位侍女來到人間山清水秀之處,發(fā)現(xiàn)一汪潭水,碧波蕩漾,林茂草豐,花香四溢,百鳥啁啾,兩位仙女盡情的嬉戲沐浴之后,重返仙界。從此,這一池水,久旱不枯,久雨不澇,水質甘甜,能沁心明目,醫(yī)治百病。之后,人們就把這個池水叫“花池”,再后來,設立了縣,即叫華池縣。
西魏大統(tǒng)六年(540年),始置華池縣,治在今林鎮(zhèn)東華池村之庫多汗城。庫多汗城位于二將川與豹子川交匯處東側,與東華池城隔河相望,依山傍水,形勢險要。隋仁壽二年(602年)復置華池縣,三年后縣治移至東華池城。宋熙寧四年(1071年)廢華池縣。1934年于南梁復置華池縣。1962年五置華池縣,縣城駐地柔遠鎮(zhèn)。華池縣在歷史上曾經歷了“五置四廢”的變化過程。
七、合水
合水之名來源于慶陽府。“舊在府治,以二水合流得名。今縣治東西二水亦合。”(明嘉靖慶陽府志·地名,第24頁)
隋開皇十六年(596年)設合水縣,治在今慶城西。慶城鎮(zhèn)形勝為“二水合流,群峰環(huán)峙”。這里所說的“二水”,即東河、西河,東河,源出沙漠、白馬、懷安、柔遠川及延慶、靈溝水,南流入安化縣城東,會于西河,南流至合水縣馬蓮河。西河,源出環(huán)縣,合馬嶺川諸水,至府西城下,與東河合(《乾隆新修慶陽府志》67頁)。東河,即今之柔遠河,西河,即今之環(huán)江。這是合水縣名的最初淵源。
唐天寶元年,合水縣治遷至今老城鎮(zhèn)后,形勝為“城當大山之北,負尖嶺,面平崗。遠近各有水,皆發(fā)源于子午山。自嶺以西,皆西流;嶺以東者,皆東流”(《乾隆新修慶陽府志》64頁)??h城所在地,恰恰是二水分流,群峰環(huán)峙。
唐武德六年(624年),改合水縣為合川縣,增設蟠交縣、樂蟠縣;天寶元年(742年),改蟠交縣為合水縣,樂蟠縣并入合水縣,治在今合水老城鎮(zhèn)。1949年縣治遷至西華池鎮(zhèn)。
八、正寧
漢代,縣域建立獨樂、陽周二縣,是正寧建置的起始,陽周縣治在今正寧縣永和鎮(zhèn)羅川村。隋開皇十八年(598年),因羅水出于川,遂更陽周縣為羅川縣。唐天寶元年(742年),唐玄宗夢群仙現(xiàn)于“羅底”,派使臣在羅川縣挖得玉真人像27尊、心星1座,取“真人安寧”之意,改羅川為真寧。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初仍以真寧為縣名。清雍正元年(1723年),為避世宗“胤禛”之諱,改為正寧。正寧之名始見史冊。1932年縣治由羅川遷至今正寧縣山河鎮(zhèn)。
“黃沙吹老了歲月,吹不老我的思念”。地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,憑著對這一方水土的深沉摯愛,我認真查閱方志和有關資料,進行調查研究,寫成了以上文字。因才疏學淺,孤陋寡聞,本文僅僅只是對慶陽市縣區(qū)地名的管窺而已,誠懇地期待各位方家批評指正。
(2015.06.08)
編輯/趙俊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