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有半年沒寫點自己的事情了,光替別人寫詩詞征文發(fā)言稿,都快不會正常文字的造句了。近日受中共慶陽市委、共青團慶陽市委的邀請,來慶陽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,感覺城市很好,工作人員也很熱心,正好寫點東面補救下日益糟糕的造句能力,沒啥章法,零零散散權(quán)當(dāng)隨筆,大家感興趣可以看看,也推薦大家來慶陽看看。
關(guān)于慶陽的二三事
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(xué)萬葉合源中醫(yī)藥文化志愿服務(wù)隊 郭錦川
有半年沒寫點自己的事情了,光替別人寫詩詞征文發(fā)言稿,都快不會正常文字的造句了。近日受中共慶陽市委、共青團慶陽市委的邀請,來慶陽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,感覺城市很好,工作人員也很熱心,正好寫點東面補救下日益糟糕的造句能力,沒啥章法,零零散散權(quán)當(dāng)隨筆,大家感興趣可以看看,也推薦大家來慶陽看看。
慶陽的天
慶陽的天是既近又遠的,既近又遠似乎是個非常矛盾的詞語,但是用來形容慶陽的天卻又很是貼切。說近,大概是因為1000多米的海拔,讓天邊的云顯得大而精致,像棉花像羊毛似的懸在藍天上,細細瞅去便能數(shù)得上面的紋路。說遠,則是因為那懸著云朵的藍天藍的干凈、藍的大氣、藍的坦坦蕩蕩,不帶一絲絲的矯揉造作,抬頭望一眼便藍到你心里去,就連下雨都是如此——薄薄的烏云哪里鎖得住這樣通透的藍天,雨都沒下完就被一抹抹藍色劃得不成云樣。
慶陽的落日也隨著這天既遠又近,剛剛還光芒四射耀眼的很,走著走著就突然發(fā)現(xiàn)太陽被黃土坡給遮擋住了,像被掩埋了一樣,消失在視野里。轉(zhuǎn)頭看另一邊的黃土坡卻又映照著日光,仿佛告訴你太陽依舊近在眼前。等太陽再落下一些,霞光便回蕩在山谷之間,慶陽的晚霞是土地的顏色,遠遠望過去西邊的一群黃土坡像在發(fā)光。想來在這樣的天空下每天看日落的人,心中不會裝太多的憂愁。
慶陽的地
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慶陽的土地,我大概會用“塊”,是的,塊,成片的黃土被千溝萬壑雜亂的切出一塊塊,有些切口光滑如刀面,有些切口粗糙如木屑。遠看是一塊塊黃土,近看是一塊塊土山,每塊土山都有一種殘缺的壯美,坐高鐵上初看到這幅場景時便不由得驚呼出來,引得鄰座之人頻頻側(cè)目,又看了幾處,勉強抑制心中的驚嘆,想著網(wǎng)上說這個城市因為整體地形如鳳凰展翅而得名鳳城,那被溝壑切割出的高高土山豈不就是鳳凰的肌肉——這倒是一只健身還吃蛋白粉的鳳凰……“??!”浮想聯(lián)翩之際,身邊卻傳來一聲驚呼,原來窗外又有溝壑縱橫與黃土之間,鄰座的人也忍不住發(fā)出驚嘆之聲。
在親身接觸這片黃土地之前,我其實很難理解,為什么那么多鄉(xiāng)土作家描寫厚厚的黃土地以寄托深沉思念,我的家鄉(xiāng)也不是沒有黃土,家鄉(xiāng)的黃土極黏,稍微遇到一點水便成了泥巴,狠狠地沾到你的鞋子上衣服上,甩不掉洗不清。離家后家鄉(xiāng)的磚瓦草木都被存在思念里,黃土卻是不在其中。但慶陽的黃土貌似與眾不同,攥一把慶陽的黃土在手,厚重而又不失溫潤,像和一位年長的智者握手并聽他訴說,這時方才體會到千年歷史在這片黃土地上的積淀,方才明白為什么有人說裸露的黃土地是父輩耕作時朝天的脊梁,方才理解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在哭喊“我的親人啊”時兩只手緊緊抓著兩把黃土的行為。松開手,黃土落到地上。黃土依舊在那里,千萬年不變,它本不是為了給誰解惑而存在。
慶陽的人
只待了短短幾天的我,哪里有什么資格去刻畫一個城市的群體,可從一個外地人的視角看來,慶陽人的一大特點是“驕傲”。沒錯,慶陽人可驕傲了。慶陽人的方言就令他們感到驕傲,網(wǎng)絡(luò)貼吧里的慶陽人把夾雜著慶陽方言的普通話親切的稱為“慶普”,慶陽人講起慶普,往往能平添三分氣勢。和同伴去景點小崆峒時找一本地大哥問路,大哥把手高高抬起指著遠處,“順這條路走捏,那地不慫!”。問路時講著慶普的大哥,像他腳下的黃土地一樣厚實可靠。
慶陽的歷史文化也讓慶陽人感到驕傲,所住酒店旁邊的路口有個醫(yī)院的門診部,門診部大樓上“岐黃故里”幾個大字足足比“門診部”幾個字大三到四倍,走在街上遠遠便能望見“岐黃”。慶陽街頭賣茶葉蛋的都滿滿驕傲,他吆喝的不是“茶葉蛋”,而是“全甘肅最好吃的茶葉蛋??!”雖然沒有品嘗,但是想來用滿滿自信煮出來的茶葉蛋,味道必然不會差。
慶陽人當(dāng)然應(yīng)該驕傲,因為慶陽這座城市值得驕傲。
(學(xué)皮影戲的大伙)
慶陽的草藥
慶陽的慢
慶陽或許是我見過的節(jié)奏最慢的城市,又或許,慢的不是節(jié)奏,而是城市里的每一位“居民”。景區(qū)里面開小店的大爺就很慢,坐在大樹下的小板凳上瞇眼睛,蒲扇都搖的緩。你找他他就很熱情,慢慢的把你迎到家里,慢慢的幫你找冰飲,普通話聽不太懂也是慢慢地理解,最后價格竟然和外面買到的一樣——連漲價都比“某些大景區(qū)”來的慢。大爺養(yǎng)的狗同樣慢吞吞,你朝它“嘬嘬嘬嘬嘬……”,它懶得起身,就只歪頭看你一眼,或許是看到手上沒拿吃的,便又繼續(xù)把頭放地上了……
慶陽的車也慢,似乎每位司機都積極遵守交通法規(guī)且極其禮貌禮讓行人,在慶陽的幾天里一直沒有聽到喇叭和車輛呼嘯而過的聲音。公交車更慢,帶小孩的家長離站牌還有挺遠距離也會被耐心等待,滿車的旅客也沒有一個催的——這本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。走在路上被車輛讓行時就會亂想,滿城的車牌上甘后面的“M”難道是慢的縮寫?
考慮到慶陽位置靠西,郵件或許也收的較慢。對于寫下《從前慢》的木心先生來說,這里或許是個理想的定居之地,先生若在天有靈,當(dāng)感欣慰。
關(guān)于慶陽的二三事,或許只能寫到這里了,畢竟只待了幾天,又沒整理個具體頭緒。難道我還能寫遇見了一棵結(jié)滿小鳥的樹和一只饞貓嗎?那是屬于個人的“奇遇”,想來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地方遇見不同的美好,只是需要自己去發(fā)掘;難道我還能寫范文正誦衡陽雁,劉志丹開陜甘寧,五萬工人入長慶,千古醫(yī)祖是岐伯嗎?那是屬于地區(qū)的歷史,需要實地去參觀了解,又豈是短短篇幅可以訴盡。
總而言之,還是向大家推薦這里,有時間的話,可以來看看這隴東之地的鳳城,看看這塊塊黃土之上的遠近藍天,看看這高天厚土之間的悠久歷史,看看這厚重歷史培養(yǎng)的慶陽人民。
本次慶陽之行對同學(xué)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暑期社會實踐,更是一場關(guān)于夢想與責(zé)任的啟航。在這里,每一位參與者都是中醫(yī)藥文化的傳播者,他們用自己的方式,講述著中醫(yī)藥的故事,傳遞著健康與希望的火種。而“逐夢岐黃 我的慶陽日記”,正是他們這段寶貴經(jīng)歷的見證與回響。
編輯/趙俊陽